我和几位朋友来到格陵兰旅游,见证了这座岛屿的沧桑与格陵兰人的生活。在格陵兰岛系列文章中,我将向读者讲述那年夏天我到格陵兰岛旅行的经历。
格陵兰也许对你来说是一个既遥远又陌生的地方。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岛屿,但大部分土地位于北极圈内,是丹麦的海外自治领地,人口有五万六千多人。格陵兰Greenland的英文直译是绿岛的意思,然而除夏季外气候寒冷,一年中也只有夏季游客能到格陵兰岛旅行。
游览格陵兰岛最常见的旅行方式是从丹麦或冰岛飞抵格陵兰岛后坐小游轮沿海岸线游览。我和朋友定的是荷兰Oceanwide Expeditions的船票,从冰岛出发,7日格陵兰岛游。
上图是我们乘坐的小型帆船伦布兰号(s/v Rembrandt Van Rijn),建于上世纪末,从前主要是用于捕捞鲱鱼。船身在1994年于荷兰改造成三桅载客帆船,能载游客三十多人。因为格陵兰岛无法停靠大型游轮或大型船舶,这样的小船成了游客游览格陵兰岛的最佳交通工具。
从登陆点出发,我们来了一场4公里的远足(健行),重点叫加达(Garðar)。因为我穿错了鞋,穿成了雨鞋,路又很难走,我曾几度想要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走完了来回8公里!回到船上发现我的脚磨破了。
在维京人传说中,12世纪早期曾有一位名为索科·索瑞生(Sokki Þórisson)的巴拉塔利德富农提议在格陵兰设置一位常驻主教。挪威国王批准了他的建议,并规定大多数神职人员都会来自挪威。1124年隆德总主教任命亚诺德(Arnaldur)为首任加达主教。他于1126年到达格陵兰,同年开始建造圣尼古拉主教座堂。
说一说格陵兰岛的签证问题。格陵兰岛是丹麦的海外领土,但却不在申根区,普通的申根签证不适用格陵兰岛。只有丹麦使馆签发的申根签证且备注适用于格陵兰岛才可入境格陵兰。申请这个签证与向丹麦使馆申请申根签证的要求和费用是一样的。从冰岛出发时虽然出了申根去但却不会经过冰岛移民局和盖出境章。入境格陵兰岛时也未有移民局官员检查游客签证。
咖啡店
格陵兰岛航行的第四天早餐我们乘坐的Oceanwide Expeditions游船在一座叫卡科尔托克(Qaqortoq)的城市靠岸。城市名源于西格陵兰语,意为“白色的”。这座“白色的”城市,在1775年由一个挪威商人建立,现在有3299位居民,是格陵兰南部人口最多的城镇,也是格陵兰岛上第四大城。
走出港口便是旅游局办公室,二层摆满了格陵兰的工艺品。珍贵的海豹皮作成的坐垫抓起啦毛茸茸的,几百块钱便可以买一张。也许大家都知道这样的物品很难带回国,看的人多,却无人购买。买的最多的是方便好携带的小工艺品,例如杯子、T-恤、明信片、钥匙扣等。收银处只有一位工作人员,他用流利的英语和丹麦语跟游客交流。据说每当大型游轮靠岸时,买纪念品的人都不得不大排长龙。商店只收丹麦克朗、欧元和美元,但没想到还能在这个偏远之地刷卡付款。
卡科尔托克的的“景点”是旅游局办公室左边的城市小广场和博物馆。广场中是一个小喷泉,用石块围成,这是格陵兰岛上历史最悠久的喷泉。我和朋友来到广场边的咖啡馆点了杯咖啡,只要25块丹麦克朗(约合25元人民币),坐在室外,边喝咖啡边晒太阳。咖啡店还提供免费的wifi,“与世隔绝”数天的我在岛上唯一一次上了网。
走进卡科尔托克博物馆,小小的独栋木屋展示着众多文物,有鱼叉、独木舟、脂袋、画像等等,活灵活现的展现出从前格陵兰人的生活方式。格陵兰岛上的大多数人是因纽特人。从前因纽特人靠捕鱼为生,海豹是他们的主要猎物之一。海豹对他们来说可谓是全身都是宝,皮可做衣服御寒,肉可熬煮食用,脂肪可生火。
也许会有人质疑杀海豹很残忍,但换个角度想一想,在物资缺匮乏且生存条件恶劣的格陵兰,因纽特人只能靠这样的生活生存下来。他们对海豹的捕杀也是用最传统的鱼叉等工具,补货量很少,对自然生态不会产生影响,而非现代文明中人们使用机械捕抓。在格陵兰我学会的最重要一课即是不要用我们道德标准去批判与我们不用的文明。